【崇祯二十三年春,北方边境烽火连天。大同总兵的八百里加急奏报如雪片般飞入紫禁城,朱批上的墨迹未干,又有新的战报传来。探马被伏杀,信鸽遭拦截,驿卒累死在半道,边关防线因情报迟滞千疮百孔。工部呈递的军事情报效率报告上赫然写着:\"重要军情传递平均耗时六日,贻误战机达十七次。\"】
【乾清宫内,朱由检盯着铺满舆图的龙案,青筋在额角跳动。案头最新战报上\"我军因情报迟缓,痛失三座关隘\"的朱批刺得他眼眶发疼。\"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将士们因消息不通白白送命?\"他猛地推开窗,望着天际盘旋的雄鹰,突然灵光乍现。】
【次日早朝,奉天殿气氛凝重如铅。朱由检手持破损的信鸽脚环,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:\"诸位爱卿,如今边境军情瞬息万变,传统传讯方式已不堪大用。工部可有破局之策?\"】
【内阁首辅洪承畴整了整蟒袍,跪奏道:\"陛下,臣已下令增设驿站,训练更多信鸽,加强沿途护卫......\"】
【\"远水救不了近火!\"朱由检重重拍案,震得龙案上的玉镇纸滑落,\"驿站能快过草原的铁骑?信鸽能避开敌军的箭矢?\"他目光如炬,转向工部尚书宋应星,\"朕听闻西洋有'浮空器'之说,能否以蒸汽为动力,制造出能飞越山川的'铁鸢'?\"】
【宋应星捧着图纸出列,额间沁出细汗:\"陛下圣见高远。若能制成蒸汽飞行器,确可解决军情传递难题。但此乃千古未有之事,需攻克蒸汽动力持续供应、飞行器平衡控制、高空安全降落等诸多难关。且目前尚无任何实物可供参考,每一步都需摸索。\"】
【\"没有先例,就由朕来开天辟地!\"朱由检扯开龙袍领口,\"即刻成立'翔天监',选址八达岭山脚。所需银钱从内帑调拨,工部、钦天监、神机营全力配合!若有延误,军法处置!\"】
【翔天监内,寒风卷着黄沙拍打着简陋工棚。工匠们围着蒸汽飞行器草图争论不休。老木匠周大柱蹲在地上,吧嗒着旱烟:\"铁疙瘩能飞上天?这比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荒唐!木头扎的风筝都常栽跟头,何况这铁家伙?\"】
【年轻的火器匠吴三炮却指着图纸:\"师傅,您看这蒸汽螺旋桨,只要动力够强,说不定真能把机身托起来!您做了一辈子榫卯,就不想试试把木头送上天?\"】
【传教士汤若望推了推眼镜:\"飞行需同时解决升力、动力与稳定性。蒸汽装置的重量会极大影响升力计算,且高空气压变化可能导致锅炉故障。更棘手的是,如何让这庞然大物在空中转向、悬停、降落,都需要精密计算。\"】
【首次试飞在阴云密布的午后。简易的铁鸢颤巍巍立在土坡上,木质机翼绑着铁皮包裹的蒸汽锅炉。随着一声令下,锅炉喷出浓烟,螺旋桨开始转动。可刚离地三尺,机身突然剧烈摇晃,\"咔嚓\"一声,机翼承受不住重量断裂,铁鸢重重摔在地上,火星四溅。】
【\"为何会失败?\"朱由检盯着满地残骸,声音冰冷。】
【宋应星满头大汗,捡起断裂的木梁:\"陛下,机翼材料强度不足,无法支撑蒸汽装置重量。且螺旋桨转速不均,导致机身失衡。我们低估了飞行所需的升力,需要重新设计结构。\"】
【\"十日之内必须改进!\"朱由检转身时,袍角扫落案上的铜质零件,\"朕要看到铁鸢真正翱翔天际!\"】
【朝堂之上,弹劾声浪此起彼伏。御史大夫郑三俊上奏:\"陛下,翔天监耗费白银二十万两,至今未有成效,分明是劳民伤财!\"吏科给事中更是言辞激烈:\"自古未有凡人能上天之举,此乃违背天道,恐遭天谴!\"】
【朱由检将战报摔在群臣面前:\"天谴?边关将士曝尸荒野,这算不算天谴?继续拨款,再有阻挠者,革职查办!\"】
【研发陷入绝境时,吴三炮在观察小孩玩竹蜻蜓时突发灵感。他连夜跑到翔天监,举着竹制模型喊道:\"陛下!我们可以把螺旋桨改成上下双叶结构,就像竹蜻蜓那样,说不定能平衡升力!\"】
【汤若望立即铺开羊皮纸计算:\"若配合可调节角度的尾翼,或许能实现方向控制。但还需解决蒸汽管道在高空低温下的防冻问题......\"】
【第二次试飞当天,八达岭下聚集了数千百姓。当改进后的铁鸢轰鸣着冲向天空,在离地十丈处平稳盘旋时,人群先是鸦雀无声,继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惊呼。然而好景不长,飞行半柱香时间后,锅炉突然停止工作,铁鸢如断线风筝般急速坠落。】
【朝堂上,弹劾奏折铺天盖地。御史大夫郑三俊举着事故伤亡名单,声色俱厉:\"陛下!此妖物耗费巨万,不仅折损工匠性命,更惊扰上天!恳请立即关停翔天监!\"】
【\"关停?\"朱由检举起变形的蒸汽阀门,冷笑,\"等边关将士因情报延误全军覆没,你们就满意了?翔天监继续,再有阻挠者,满门抄斩!\"他扫视群臣,目光如刀,\"朕意已决,无需再议!\"】
【民间的恐慌情绪达到顶点。迷信的百姓传言\"铁鸢是勾魂使者,会吸人魂魄\",甚至有人在翔天监外焚香祷告,祈求上天降罪。更有激进者趁夜破坏设备,割断蒸汽管道,烧毁设计图纸。】
【面对重重阻力,朱由检做出惊人之举。他亲自穿上特制防护服,登上改进后的铁鸢。当铁鸢载着皇帝缓缓升空,在京城上空盘旋时,满城百姓纷纷跪地叩首。\"乡亲们看好了!\"朱由检的声音通过扩音竹筒传来,\"这铁鸢不是妖物,是守护大明的神兵!\"】
【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试验,真正成熟的\"铁鸢\"终于问世。流线型的金属机身搭配可折叠机翼,蒸汽锅炉采用双层保温设计,螺旋桨增加了自动调速装置。当它载着军情文书,仅用两个时辰就从京城飞抵大同,比最快的驿马快了十倍有余。】
【消息传回朝堂,满朝震惊。兵部尚书杨嗣昌捧着测试报告,激动得声音发颤:\"陛下!若组建铁鸢侦察营,我军情报传递效率将提升百倍,战场局势尽在掌握!更可对敌军进行空中侦察,提前预警!\"】
【户部尚书毕自严也面露喜色:\"臣估算,若大规模应用,每年可节省驿站开支五十万两白银!\"】
【但礼部尚书李腾芳痛心疾首,涕泪横流:\"《礼记》有云'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',如今铁鸢僭越上天,恐遭天谴!此例一开,纲常何存?\"】
【刑部尚书乔允升则担忧:\"铁鸢虽强,但造价高昂,且操作复杂,如何大规模装备?\"】
【朱由检环视群臣,目光坚定:\"将士流血牺牲难道不是天谴?只要能保家卫国,便是逆天又如何!至于造价,可先组建精锐部队试用。工部立即编写操作手册,在神机营中选拔人才训练。\"】
【随着铁鸢的推广,大明军事格局发生剧变。侦察铁鸢日夜盘旋在边境上空,鞑靼骑兵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;运输铁鸢可携带紧急物资穿越险地,解救被围困的守军。在一次战役中,铁鸢提前侦察到敌军埋伏,使明军避免了一场大败,反而设伏重创敌军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