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番叙述,赵清虎也有些口干舌燥。
可村长他们是意犹未尽啊。
“圣上天恩,赐予我们绿竹村御笔牌匾,咱们也能沾沾福气。”
“是啊是啊,这一切都是清虎带来的!清虎啊,我也老了,你看这个村长的位置你可愿意接下?”
赵清虎有些头皮发麻,让他当村长?
省省吧,太累人了。
“村长,您老身体还硬朗!俗话说,家有一老如有一宝,对于咱们绿竹村来说也是如此,我还年轻。”
对于古代社会来说,家有一老,是真的如有一宝。
毕竟,古代生产力低下,社会结构、层级几百年都不会变。
这种一成不变,毫无波澜的生态环境下,老人家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。
就比如,确定每年的农时,何时耕种,何时开镰收割,都是需要经验判断的。
这种事情,赵清虎可干不来,还需要村里面的老人们出工出力。
等村长他们起身告辞后,杜真拿来了账本。
赵清虎此次去京城,前后一个多月,家里面发生了不少事情。
他走的时候,旱地里面的冬小麦还没成熟。
现如今,不仅冬小麦收了,大豆种了下去,连夏收后的赋税都收了上去。
今年赵清虎家的冬小麦收了不少,特别是他精心挑选的麦种,种植的两亩地,特殊标注了出来。
二郎也来了,毕竟是田地里面的事情,家里面是他负责的。
“今年选了多少种子?”
“爹,一共选了一百二十多斤,都是颗粒饱满,麦穗结子多的,那两亩地中选的最多。”二郎道。
“好,明年继续单独种。种小麦,选种最重要。”
摊开账本,赵清虎看了看。
自已选种种植的两亩冬小麦,今年的亩产,一亩是两百三十二斤,一亩是两百二十九斤。
这个亩产,对比去年提升了不少。
当然了,也有从头到尾都用堆肥肥地的原因。
去年的冬小麦,堆肥只来得及增肥一两次而已。
他们家自已种植的冬小麦,有梯田内的三十五亩,此外就是王员外送来的十八亩。
佃种出去的旱地,一共六十亩,收租是四成半。
账本上记录的很清楚,他们家的旱地,除了两亩特殊的,剩下五十一亩,收获冬小麦一万零九百六十五斤。
亩产在两百一十多,比去年平均多了半成。
绿竹村内,佃种出去的六十亩旱地,大概也是这个水准。
六十亩旱地,一共收到了佃租五千六百一十斤。
佃户们佃种的旱地,冬小麦的亩产也是两百一十斤左右。
李家村的十七户佃户,只佃种了水田,是没有旱地的。
而佃户们自已开垦的荒地,也不是他们家的。
除非赵清虎花钱买下一些荒地,让佃户们开荒,得到的旱地才是属于他们家的。
“今年冬小麦收租是怎么收的?”
“一亩地四十斤。”
宋天赐还挺清廉的,一亩地四十斤,大概就在两成收成,还降低了一点点。
赵清虎家,免税的只有二百亩水田,这些旱地,除了开荒的,其余的都是要收税的,一共是七十八亩。
冬小麦税赋收掉三千一百二十斤。
冬小麦收获不错,能入仓的就有一万三千五百斤。
他们家虽然人口多,这么多小麦也能吃上一段时间。